位于黄冈市团风县回龙镇的白羊山,以其雄伟的山势和优美的风光而著称。
位于白羊山脚下的两个相邻村庄——林家大湾与染铺湾,居民均为清末从福建迁徙至此的林氏后裔。相传,他们的先祖与我国近代史上首位睁开眼睛审视世界的林则徐,同出一脉。
1907年,林彪于林家大湾出生。
“恭喜老爷,喜得贵子!”悬着的心这才得以放下。紧接着,林明卿脚步轻快地跑入房间,向夫人陈氏轻声慰藉:“辛苦了。”他凝视着接生婆怀中那柔弱而俊秀的儿子,随即便与三哥之子林育南、堂兄之子林育英一同,为这个男婴取了个女儿的名字——“林育容”。据当地习俗,男孩子若取女子之名,可谙于消灾免难,有助于茁壮成长。
林育容喜结良缘的当日,林明卿特地命人将一箩筐鸡蛋染成红色,煮熟后挨家挨户地送出,以示庆祝。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林家道贺,络绎不绝。毕竟,不看僧面看佛面,林四爷一家的声望,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林家不仅拥有良田49亩,还经营着一家“布染厂”,在十里八乡中,早已是富甲一方的豪族。为了答谢亲朋好友的祝福,林明卿顺势摆下盛大的筵席,也借此机会向众人展示林家豪门的气派。
自从次子林育容降生以来,林明卿的干劲倍增。身为林家四爷,他富甲一方,权势显赫,子孙兴旺,实在没有什么可不满的。日子就这样悠然自得地流逝。
在这晴朗宜人的冬日午后,林育容躺在摇篮中享受“日光浴”,却突然哭声不断。尽管母亲陈氏不时哺乳喂水,家中的女佣亦不断摇晃摇篮,孩子的啼哭却依旧不止,这让林明卿心急如焚。只见他 急得额头上的汗珠滚落。
或许是婴儿的啼哭声引起了骚动,林家大院顿时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就在这时,一位头顶癞疮的和尚缓步走进了院门。他边走边自言自语,言语模糊不清,仿佛在嘟囔着“让我看看……”。和尚走近婴儿,凝视了片刻后,询问了孩子的乳名,随后摇头晃脑地宣称:“今日育容,来日淮阴!”说罢,他便径自离去,留下众人一头雾水,并未将和尚的话放在心上。然而,奇怪的是,和尚的话语刚落,睡在襁褓中的育容竟然立刻停止了哭泣。
多年过去,直至1971年秋初,林彪在蒙古温都尔汗不幸机毁人亡的消息传至家乡,村中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再次提起此事,无不叹息不已,妇孺亦皆泪流满面。众人这才恍若从梦中惊醒,此事暂且不表。
审视林彪的一生,不禁令人惊叹其与西汉杰出军事家、淮阴侯韩信的惊人相似之处!
林彪得以踏入革命的道路,这与他的三伯之子——即他的堂兄林育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林氏三兄弟”中,林育南投身革命之始最为久远,他不仅是林彪的启蒙者,也是林育英的入党引路人。尽管林育南(1898-1931)在年龄上比林育英(1897-1942,化名张浩)小上一年,然而他却是林育英的入党介绍人。
林育南于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求学期间,便与早期革命先驱恽代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时,他已成为“五四运动”期间武汉地区学生运动的风云人物。
1919年,在恽代英的热心支持下,林育南重返故里八斗湾,着手创办了浚新小学。随后,林育容亦从私塾转入浚新小学继续学业。翌年,林育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他连同恽代英等同志重返林家大湾,在此重新创立了一个新组织——共存社。该组织确立了明确宗旨:“以积极而切实的筹备,致力于阶级斗争与劳农政治的实现,旨在实现人类共存的理想境界。”他们以林家大湾为根据地,在黄冈团风地区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
在浚新小学的求学岁月里,得益于两位兄长的关系,林彪有幸得以频繁接触到早期的革命先贤,如陈潭秋、董必武、恽代英等。他们关于国家命运的深谈与教诲,使林彪得以领略“革命思想”的真谛。
幼年时,头顶癫痢,常流黄水,人人避之不及,林育容堪称实至名归的“丑小鸭”,饱受同侪嘲笑。或许正因为此,他性格始终显得沉郁内向。这一点,从他就读浚新小学时写给姐姐林春芳的对联“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中便可窥见一斑。这副对联似乎也透露出少年林育容脚踏实地,不尚虚华的个性。
1921年,林育容踏入武昌共进中学的校门,并在1923年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怀抱,荣任共进中学团支部的书记。在兄长林育南的激励与影响下,1925年,林育容全身心投入了“五卅”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洪流,更是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热衷于组织同学们阅读进步书籍与期刊,并亲手创办了“共进月刊”。
林明卿终于得知了儿子在学校参与的“反抗举动”,心中忧虑重重。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导儿子专心学业,告诫他不要涉足政治纷争,并严厉警告:“造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他还劝说儿子回家协助他打理布厂生意,毕竟,作为当地的世家大族,林家自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让儿子为生计发愁。
“良驹不用于鞍前,利刃不用于锤击。”在林育南与林育英的反复说服下,林明卿终是松口,同意育容报考军校。1925年冬日,化名林彪的林育容成功考入黄埔军校,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生涯中,林彪因其内向的性格,未能如陈庚、蒋先云那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1926年10月,黄埔四期步兵科毕业后,林彪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后改编为第25师73团),担任见习排长。次年四月,他参与了武汉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二次北伐,担任连长一职。不久后,林彪又投身于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在起义中,作为25师3营7连连长的林彪展现出了其军事才能。
为保儿子不至身陷杀戮之险,1927年春季,林彪在父亲以疾病为由的借口下,被迫返乡与汪静宜结为连理。然而,婚宴之夜,林彪即刻逃离,返回了部队。事后,他致信请求取消婚约。
汪静宜,一位恪守着封建礼教的女性,她曾庄严地宣称:“生为林家人,死亦为林家鬼。”她终身未婚,独自生活直至1963年离世。在林彪晚年,他曾秘密托人匿名赠予她3000元生活费。
1937年,林彪与被誉为"陕北一枝花"的张梅迅速结为连理。然而,由于性格上的差异,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他们共同孕育了一位女儿,名为林晓霖。至于1943年林彪与叶群的结合,则是后来的事情。
确切而言,林彪在军中的迅猛晋升,一方面可归功于好运气的眷顾。传闻他在担任连长不久后,营长不幸阵亡,随之便升任为营长。而在此职位上未及多时,团长亦因战事陨命,林彪再度晋升,荣任团长。另一方面,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亦功不可没。回顾井冈山时期,林彪在七溪岭大捷与八月失败中,赢得了“毛委员”的青睐。年仅二十余岁的林彪,在井冈山短短两年内,便让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对他刮目相看,并迅速从第二十五师七连连长跃升至二十八团团长,跻身红军决策核心。
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至1929年春季,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之际,林彪已荣升为主力第一纵队的司令员。伴随着红军的壮大与编制的扩充,1930年6月,林彪晋升为红军第四军的军长,当时年仅二十三岁。
林彪虽性格内敛,却思维敏捷,他时常致信毛泽东,以求教革命之真谛。
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时任团长的林彪不时抱怨:“日复一日只吃南瓜,这样的日子何时能换来天下?”随后,他在一封信中向毛泽东提出了质疑:“红旗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当时,毛泽东并未多加理会,对何长工言道:“林彪的言论不过稚嫩之见。”
在1930年的新年伊始,林彪作为纵队司令员,再度致信毛泽东,详尽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局势的见解及内心的疑虑。毛泽东在次月五日回应了林彪的长篇信件,在其中委婉地指出了林彪的悲观情绪,这些内容最终被汇编成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并在红军指战员中广泛流传开来。
在文革时期,对林彪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曾批判他当年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失望,甚至有说法称,若非领袖及时给予指引,他或许会沦为逃兵。事实上,那时的林彪确实尚显年轻。他的一生,战功赫赫,虽然在早年曾遭遇败绩,这与他当时年幼稚嫩有着直接关联。传闻中,年轻的林彪在取得胜利之后,得意忘形,甚至在部队宿营时疏于防范,未派遣哨兵,结果让敌人趁虚而入,得逞于反击之中。
“你这小家伙,党还要为你支付多少学费?”在这场战役中,林彪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成功设伏,击溃了紧追不舍的国民党军刘士毅部两个团的主力,共计800余人,为红军下山后的首场胜利,一举扭转了被动战局。陈毅更是将此次战役誉为“红军史上最光荣的战斗”。
在漫漫长征途中,林彪与刘伯承作为我军的重要助手,他们的卓越贡献和无可比拟的作用,成为我军英勇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平型关大捷,虽谓“毙敌一千,自损八百”,然此战亦为抗战以来我国军队的首次胜利,115师师长林彪由此一战成名,声名鹊起。
平型关大捷落下帷幕之后,林彪心怀好奇,竟跨骑被俘日军军官的坐骑,腰间悬挂着日军将官的佩刀,纵情驰骋。却不料,阎锡山的士兵误将他当作了敌军,一枪命中其腰部,致使他落马。鉴于国内医疗条件所限,林彪随后转赴苏联接受治疗。
林彪在苏联接受治疗时,枪伤恢复得颇为顺利。然而,在初次赴苏疗伤期间,由于浸泡了含硫量极高的温泉,导致其毛孔长时间张开,难以迅速闭合,因而极易感染感冒。加之阿托品使用不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使得这位曾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从此惧怕风、光和寒冷。
既然马奇诺防线如此坚不可摧,为何德军不选择绕过它,而是直接从比利时发起攻击?当时多数将领并未对林彪的观点给予重视。然而,1940年5月,德军通过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并在法比边境的阿登高地发动突袭,马奇诺防线随即失效,变得形同虚设。随着德军的进攻,法国迅速溃败并投降。自此,斯大林对林彪的评价大为提升,称他为“无敌将军”。
国内传来消息,流言纷扰不断。传闻斯大林意图以15个师的装备为代价,换取林彪的归顺,更有甚者,称斯大林打算用15位将军来交换林彪。林彪归国后,众多人纷纷当面向他求证此事,但他只是微笑着缄口不言。
自归国于苏联之后,林彪始终执掌红军“抗大”校印,纵然远离前线作战多年,1945年秋季,毛泽东依旧委以重任,命林彪执掌东北大权,彼时林彪尚不足四十岁。众多领导人心存疑虑,认为他年纪尚轻,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凭借“三大战役两胜一助,渡江战役半壁江山”的辉煌战绩,这无疑与毛泽东的知人善任密不可分。
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初期,中央原本计划派遣林彪前往朝鲜指挥战斗,但最终改由彭德怀接任。这一变故一方面是由于林彪在是否出兵东北的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另一方面,林彪素以行事谨慎著称,他担心自己在朝鲜战场的指挥可能导致一世英名受损。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林彪率领部队大败印度军队,令对手溃不成军。中国军队的赫赫战功使得原本支持印度的美苏两国,最终选择了沉默。此战无形中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958年5月,林彪同志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光荣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及中共中央副主席。次年9月,他同时担任国防部长及军委副主席,全面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林彪同志再次连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其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接班人地位更被正式写入党章。
1969年9月,林彪邀请叶群、黄永胜、吴法宪等一众旧友重返井冈山。彼时,他满怀豪情,精神抖擞,即兴挥毫,创作了一首《西江月·重上井冈山》,随后将其呈送给了毛泽东审阅。
茂竹云烟。
井冈山战,唤变革。
红日映宇宙,战旗舞重洋。
工农志高昂,誓灭敌顽。
四十年旧地,往事涌怀。
英雄烈士,生死不易。
志壮信马列,不疑星火燎原。
胜利在望,斗志犹存。
毛泽东阅毕,不禁轻笑一声,随即拿起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这句话下方划了两道醒目的粗杠,并在其后加了个问号,语气坚定地说:“这已是历史悬案,无需再翻旧账了。”
在文革期间,林彪作为党内的二号人物,常常与毛泽东一前一后地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台下的群众见到城楼上的毛泽东时阵阵山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随之,毛泽东笑容可掬地告诉身旁的林彪"下面该说你了",紧接着,又一阵高呼"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每每群众集会,人们经常看见林彪挥舞着一本印有"毛主席语录"的小册子,对着观众大声宣读"最高指示"。最听毛主席话的林副统帅坠机身亡后,在搜出的日记中,人们发现他对毛作出了"言行不一致"的评价,此后人们纷纷嘲讽林彪"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当面说好话,背后下黑手……"。
那么,林彪究竟在毛泽东背后下了哪些黑手呢?
1971年3月21日至24日,林立果在上海秘密据点召集“联合舰队”主要成员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等密谋。根据他们讨论的结果,于新野执笔起草了准备进行武装政变的《“571”工程纪要》(571谐音"武装起义")。9月 5 日,林彪集团通过秘密渠道得知了毛泽东南巡谈话的内容。这一消息,让他们预感到阴谋即将败露。在极度的恐慌与焦虑之下,他们决定孤注一掷,加快实施暗杀计划的步伐。9 月 8 日,林彪下达了武装政变的命令。林立果等人迅速展开行动,紧锣密鼓地布置着暗杀的每一个细节,妄图将毛泽东置于死地。
毛泽东凭借非凡的判断力,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 突然改变南下广州的行程,并于 9 月 12 日安全返回北京。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犹如一记重锤,瞬间击碎了林彪集团的暗杀美梦。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后,林彪集团顿时乱了阵脚。
在1971年9月12日的夜晚,周恩来接到了中央警卫局长汪东兴转达的紧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林豆豆(林彪之女林立衡)的告密。这一信息,与之前叶群曾向他提出调动飞机的要求相结合,使得周恩来立刻意识到“林彪可能企图逃离国家”。
随之,周恩来将林彪"可能外逃"的消息报告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听闻林彪逃离的消息后,以一种淡泊而沉静的语气说道:“天行有常,顺其自然,随他去吧。” 周恩来总理随即准确地将此意传达至空军司令部,并未对林彪的专机实施任何拦截措施。
1971年9月12日之夜,林彪乘坐空军256号“三叉戟”客机,从山海关机场腾空而起,意图逃往苏联。然而,在次日凌晨2点25分,因燃油告罄,飞机在降落过程中不幸坠毁于蒙古国温都尔汗地区,机上所有9人均未能幸免于难。此事件便被称为“九一三事件”。
细观林彪的一生,其前期可谓功勋卓著,英名远扬,然而晚年却不幸失节,未能善始善终,最终在异国他乡离世,其不幸也牵连到了子孙后代。
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位成功的女性。古语有云:“家有贤妻,夫不遭横事。”在众多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年代的林彪,曾甘于清贫的生活。然而,当林彪晋升为政治局常委之后,他的妻子叶群却权欲膨胀,生活日益奢华。她瞒着林彪,私下为儿子林立果“选妃”,并为女儿林豆豆强行“选驸马”,无视女儿的反对。在这样的妻子影响下,林彪的权欲也随之膨胀,最终导致他利令智昏,铤而走险。悲哉,林彪!
林彪坠机身亡的消息传回林家大湾,人们在道义上纷纷谴责原配汪静宜,说她成天赖在林家大湾,泪流满面的,破坏了林家风水,让林副统帅无法转正,尽管此时汪静宜已经去世8年了!反正人嘴两块皮,怎么说都行。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假设当年林彪没有与张梅离婚,假设当年周恩来的养女——革命烈士孙秉文的女儿孙维世当年接受了林彪的求婚,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的人生是否又是另外一个结局呢(孙维世1968年受迫害惨死狱中)?
前人是非,后人评说。究竟应该怎样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呢?读者朋友!不妨去林家大湾风景区走一走,瞧一瞧。